Sunday, January 08, 2006

與現代科學共舞

 

今日由於資訊的發達,我們常常接觸了國外來的資訊,總是認為,國外的舶來品,總是比我們的要好,要先進,反而對我們自己的智慧結晶產生了鄙視,甚至對我們的文字原有的優越性蕩然無存矣。

我們大量的吸收國外來的資訊,很多東西,我們都照單全收,囫圇吞棗。我舉一個例子,這是朱邦復先生舉的例子。

有人稱電腦為「電子計算機」,就其源起而言,Computer確是這種定義,因為當時的電腦,僅僅具備計算能力。但是微電腦(Micro Computer)問世後,其計算能力已由小型計算器(Calculator)所取代,其主要功能反而是邏輯推理、圖形及影象處理等。
    當今是一個演進淘汰極為劇烈的時代,舉凡新生事物,由產生到消失,由稚弱到茁壯,無不歷歷在目。原名計算機,現在已証明是當時觀念的不足,我們應該將錯就錯嗎?而且,趨勢所及,它必將朝向人工智能發展,成為道地的「電子」腦。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及時更正,名之為「電腦」。

    有把Program 「程式」當作「程序」,這也是對文字概念認識不夠所致,「程式」是一種具有「程序」的「式子」,而「程序」只是行事先後的「過程及順序」,讀者不可不知。
    又「硬體、軟體」分指固定及可變的物理性質,「硬件、軟件」則為某一具體的物件;「套件、軟件包」是可以出售的商品;「硬、軟盤」指附屬機器上之設備;「軟碟」是可取用的磁碟。
    還有 CALL 被譯為「訪問」,似乎太擬人化了,它本來就是「調用」特定子程式,名正言順,何不「調用」?Run 被譯為「跑」,則過於「寫實」。這些譯名不禁令我想到,在十多年前,1台灣曾有人將Backspace 翻譯為「後悔」,結果貽笑大方,傳為趣事。
    其他此類疏誤尚多,我認為電腦界必須謙虛一些,邀請文學界專家學者,或博採眾見,以免被譏為不學無術。 
    實際上,由於概念的應用日趨精密,文字本身也在不停地調整變化。以《莊子》逍遙遊為例,在漢朝時作「消搖游」。後來,改成以「辵」為部首,代表「動作及行為的狀態」的「逍遙遊」,顯然比「消搖游」更為妥貼,於是沿用迄今。
    連哲學上都如此,為什麼當今的高科技就做不到呢?

 

 

3 comments:

狄娃斯 said...

李愷兒你有沒有收信呢有問題跟我講下對不起拖那麼久希望今年我們友誼不會因此變淡(跪)

李愷兒 said...

不會啦,魔人啾啾還是這麼的利害,太感謝魔人啾啾了。

李愷兒 said...

忘了說,我最喜歡數學課了